宜昌在全市启动开展农膜回收工作
农膜包括农用地膜和棚膜等、是除种子、农药、化肥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投入品,因其具有保温、保墒、增肥、除草等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由于超薄地膜的泛滥使用,大量的农田残膜也带来了环境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田的白色污染。为此,2017年5月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农膜回收行动,我市在2018年10月启动开展农膜回收工作。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不但是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工作,也是确保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摸清基数,制定工作方案。统计县市区2018年度地膜使用和回收情况,数据调查显示:全市地膜覆盖面积10万亩以上、地膜用量500吨以上的仅有一个长阳县;地膜覆盖面积5万亩以上、地膜用量100吨以上的有兴山县、秭归县、五峰县、当阳市、枝江市、夷陵区,共6个县市区,这7个县市区是地膜使用的重点区域。全市地膜覆盖面积58.78万亩,用量2013吨,地膜覆盖主要应用于蔬菜、玉米、马铃薯、烟草4大作物,各种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占全部地膜面积的比例分别为:蔬菜60.2%、玉米23.4%、马铃薯4.9%、烟草8.7%。县市区根据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宜昌市农膜回收三年行动方案》(宜农发[2018]25号)文件精神和自身实际情况,积极部署2019年农膜回收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实落地。
精心组织,做好宣传发动。县市区统筹谋划,划分责任、明确任务、层层落实抓落实,成立工作专班,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枝江市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提高广大农民对农膜回收行动的认识;宜都市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公示栏、门户网站、QQ等媒介宣传废旧农膜污染土壤和环境的危害,推广国家标准地膜;秭归县在春耕、农忙时节一起与乡镇部门联合印制条幅,悬挂主要道路、场所,确保家喻户晓。
加强试验,探索回收体系。市直单位开展降解膜与非降解比较试验,在蔬菜、马铃薯上开展回收率试验。秭归县根据中央、省、市、县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文件要求,做好地膜原位检测普查,掌握农膜残留年际间变化规律,为农膜残留污染防控提供理论支撑。枝江市探索“以旧换新”、“交旧领新”方式,加快推进村级网点全覆盖,并设立奖补和考核办法;秭归以村为单位,以流转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为试点,探索“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系列难题,仍待进一步破解。地膜回收利用面临着缺标准、缺政策、人工成本高、机械回收难等问题。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都是农用地膜的回收主体,要规范农用薄膜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行为,同时开展多形式合作,建立健全农膜回收利用体系;要加快可降解地膜等新型产品的引进试验,推进地膜新产品由试验研究走向示范推广;县市区执法部门应当定期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农用薄膜残留监测和监督检查。